A
面對傳染性疾病,疫苗是一道公共衛生防疫屏障,也是個體防疫的“防火墻”。同時也應看到,疫苗在減少疾病的傳染與流行的同時,也帶著與生俱來的風險性和局限性。所謂的“安全”,并非絕對不存在風險,而是指其風險被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有疾控專家明確指出:“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疫苗。沒有哪一種疫苗能提供完全的保護,而又完全沒有風險。”
疫苗不良事件的范圍很廣,從廣義上講,可以把接種疫苗后所發生的所有不良反應全部納入其中,而接種疫苗與不良事件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則需要進行科學的判定。
經驗表明,大多數看似是疫苗導致的“不良事件”實際上不是由疫苗引起的,而是偶合的,它們雖然相繼發生,但是并無因果聯系。有時,“不良事件”還與可預防的人為過失有關。
真正由疫苗引發的不良反應,是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而且與受種者的體質有關,分為一般反應和異常反應兩種。一般反應只對人體造成一過性的生理功能障礙,通常不需要臨床處置;異常反應則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實施規范接種的過程中或接種后造成受種者機體組織器官、功能遭受損害。
對于接種個體特別是幼兒家長來說,一定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疫苗接種常識,并且一定要到正規的定點接種單位接種疫苗,在接種時,不管醫生是否詢問,都要主動向醫生介紹接種者的身體情況和不良反應史、既往病史等情況。接種疫苗后,接種者最好在接種點停留至少半個小時,沒有不良反應后再離開。接種疫苗后,接種者一天內不要洗澡,并要密切關注是否有異常反應,一旦出現,要立即去接種點或醫院就醫。
同時要注意,急性疾病(比如發燒)患者、神經系統疾病患者、過敏體質者、免疫功能不全者不適宜接種疫苗,如果確實需要接種疫苗,則應遵照醫生安排謹慎進行。
來源: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
https://www.nmpa.gov.cn/xxgk/kpzhsh/kpzhshyp/20160415152501220.html